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非处方药,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,如头痛、牙痛、肌肉痛、关节痛等,同时也具有退热和抗炎作用。它的特点是通过肠溶技术,使得药物在胃部不被分解,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,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。
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使用剂量和频率应遵循医嘱或药品说明书。通常,成人每次可服用1片,每日最多3次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阿司匹林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,例如对阿司匹林过敏者、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、孕妇等,应避免使用或遵医嘱使用。
在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时,应避免与酒精同时使用,以免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。此外,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对胃肠道、肾脏等器官产生不良影响,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,如出现不适,应及时就医。
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,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,使用时应遵循医嘱或药品说明书,并注意观察身体反应。最近有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,那就是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价格大跳水!你瞧瞧,这可是中老年朋友们预防血栓、心梗的“小保镖”啊,现在竟然3分钱一片,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?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,看看这波降价潮背后的秘密。
价格大跳水,阿司匹林肠溶片成“平民药”
还记得前阵子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吗?阿司匹林肠溶片在集采中报价低至3分钱一片,这可不是3毛钱哦,而是3分钱!换算下来,一盒30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,出厂价只要0.9元,够你吃一个月呢!这价格,简直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。
研发成本高,原研药为何“天价”
其实,阿司匹林肠溶片之所以能降价,还得从它的研发成本说起。你知道吗,医药研发这行当门槛可高着呢,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的大厂在玩。咱们在生物医药行业和欧美国家的差距,简直比芯片行业还大。
研发新药,最大的成本就是研究出这个药的分子式,并通过各种验收上市。而当分子式摆在面前,大家照抄时,成本就低得难以想象了。所以,原研药卖得贵,并不是因为生产成本高,而是新药研发风险巨大。大型药企往往立项10个项目,而最终能上市赚钱的可能只有1个,那这1款药就必须承担其他所有失败项目的成本,还要能加倍赚钱回来。
集采政策助力,药价回归合理区间
那么,这波降价潮是怎么来的呢?其实,这得归功于国家医保局的集采政策。从2018年以来,国家医保局已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,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。集采腾出费用空间,为支持新药纳入医保提供条件。
这次集采,部分B证企业为了抢占市场,选择了报低价。而生产技术进步与集采规模效应,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,为低报价提供了空间。这也符合政策的导向,国家医保局旨在降低药价、减轻患者负担,引导企业降低价格让利于民。
药企生存压力大,低价竞争成常态
不过,这波降价潮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这涉及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:药企如何摊销成本和制定运营策略。当药企“一分钱一分钱”地压缩成本时,药品质量的系统风险确实在增加。
此外,还有一些药企为了进入医院,选择报穿成本价。这让人不禁担忧,如此低价是否会影响到大众的治疗效果、用药安全,以及药品的稳定供应?
回归仿制药属性,国内药价回归正常逻辑
其实,这波降价潮也是国内药价回归正常逻辑的一个必然结果。在全球范围内,仿制药都是如此,只赚制造业的钱。国内过去定价不太正常,现在在回归正常逻辑下,反而显得不正常。
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降价,既体现了国家医保政策的成效,也让我们看到了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。在享受低价药品的同时,我们也要关注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,让更多人受益于医药行业的进步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安心医药招商资讯百科网 » 阿司匹林肠溶片,价格大跳水,阿司匹林肠溶片成“平民药”